课例 | 周厚娟 - 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综合课组 二等奖
“蔡雷英语”经外语教学网授权定期转载和推送历届比赛精选视频和讲解,领略往届优秀教师的教学风采,供大家学习研讨使用。今天推送的是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综合课组二等奖,来自西南政法大学的周厚娟老师的作品。
周厚娟,执教于西南政法大学。2008年本科毕业于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2011年于该学院取得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学位。2016年获得第七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重庆赛区综合课组特等奖。
参赛感言
这一趟旅程,充满未知与挑战,迷茫过,怅惘过,邂逅诸多精彩,路的尽头,遇见一个全新的自己。
比赛心得
2016年,于我而言,充实而难忘,经历了6月的重庆赛区决赛和11月的全国总决赛,自夏至秋,繁花落尽,好似新生。能够从事教师这份职业,实属我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从事自己理想的职业。从研究生毕业之初的支教经历到回归单位后的授课生涯,我越来越热爱这份职业。但一直都认为自己不是一个比赛型的选手,所以迟迟不敢报名。这一次,在同事的鼓励下报名参赛。面临的第一个挑战就是重庆赛区的决赛,缺少比赛经验的我,对于备赛,毫无头绪。在观摩了往届比赛中优秀选手的比赛视频,阅读了他们的参赛感想后,自己开始冷静下来,着手备赛。从文章的选择、教案的撰写、材料的搜集,到课件的制作以及说课的练习,问题接踵而至,一步一步,我摸索着前进。所幸,我并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学院领导、同事以及家人给了我莫大的关心和帮助,他们的不吝赐教和经验分享,助我克服重重难题,拨开云雾。最终在6月10日至11日的比赛中取得了特等奖,有幸代表重庆赛区参加全国总决赛。
重庆赛区决赛虽然取得了意料之外的好成绩,但更多的是在跟一众优秀同行的并肩战斗的过程中,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于是在赛后就马不停蹄地给自己充电,积极学习教学法的相关知识,为全国总决赛做准备。跟地区决赛不同的是,这次是在网上随机抽取文章,准备时间也相对紧张一些。在完成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6月经历过的备赛程序又从头来一遍,这一次,压力更大。
11月初的上海,阳光明媚,湛蓝的天空下,空气清新。总决赛在紧张而严肃的氛围中展开。三天时间,转瞬即逝,但期间的经历和感受刻骨铭心,终生难忘。比赛前夜的忐忑不安、赛场上的种种状况、赛后的种种遗憾让人有种跌宕起伏的感觉。与此同时,其他选手的精彩表现、逻辑缜密的课程设计、标准优美的发音、准确的表达、自如的互动,让我心生敬意的同时,不断提醒自己:在完善自身教学的道路上,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不能懈怠。
全国总决赛最大的收获之一是来自各位评委的点评。来自大学英语教育领域的名家们不辞辛劳,长时间专注在参赛老师的授课和说课细节中,不时地投以微笑或给予肯定,帮助参赛老师们忘掉压力,尽情享受比赛的过程。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李力教授就授课和说课环节的提问,思辨深刻,让所有的侥幸无处遁形。
比赛已成为过去,无论是成绩还是遗憾,都被我装入行囊,前路漫漫,我昂首前行。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509ynypmc&width=500&height=375&auto=0
尚新教授点评
总体来看,周厚娟老师的这堂课制定了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knowledge, skills, thought),课堂设计完整,从lead-in到writing assignment, 中间涵盖了课文教学环节的几乎所有方面。对teaching procedures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控制得较好,而且其自然的教态、娴熟的课堂操控技巧证明了她的较好的控堂能力;对语言知识点的讲解和技能操练比较精细全面;课堂互动较多,氛围较好;同时,语言流畅,语音语调亲切自然、富有激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课堂上的学习热情。
具体来说,周老师对课文的讲解,与课堂提问和互动相结合,由浅入深,依次推进。Read for the gist是浅层阅读训练;read between the lines则需要学生对上下文有较为深入的阅读和把握,她本人也做到了科学、自然地阐释语言点;critical appreciation — reflection训练则需要学生对全篇文章有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教学方法上,周老师在每个教学环节都设计了互动、问答;多媒体教学等辅助手 段运用娴熟,课件制作也具有相当的灵动性,对保障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在问答环节上,周厚娟老师对评委提问把握得比较精准,也回答得干净利落。
不足之处体现在:周老师在剖析课文的语言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及反应能力的同时,也应对整篇文章有个全面整体的总结,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思辨能力训练,才可以做到全面性和深刻性,这是其一。其二,尽管周老师在课堂氛围的营造和互动环节上下了许多工夫,但在互动的浅层性和个体性特征上处理得不好。浅层性体现在critical appreciation — reflection这个环节上,比如针对Friedman和Bock所持有的不尽相同的观点,周老师可将课堂上的同学分为两个小组,对二者的观点进行讨论、鉴别和争论,这样会让学生记忆深刻,然而周老师仅仅是通过向两名学生提问的方式草草收场;个体性体现在整堂课的互动就在老师提问、个别同学作答这样的方式中开展,尚未考虑到如何在互动环节上让学生主动讨论、主动发问甚至自主解决问题。其三,尽管从课件(PPT)的演示来看整堂课的环节设计是完整清晰的,但周老师在每个环节的过渡上处理得比较模糊,特别是从read between the lines到language focus 再到critical appreciation — reflection。如能在每个环节收尾时稍加小结和提示,相信可以实现更为有效的过渡,增强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程度。其四,时间分配没有完全到位,主要体现在Assignment环节没有来得及作稍微充分一些的交代和安排。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h0509fmvgyj&width=500&height=375&auto=0刘正光教授点评
周厚娟老师较好地把握了课文内容,基本理清了课文的逻辑关系。周老师将课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第一至第四段,主要讲述两位大思想家对先进技术的担忧。第二部分第五段到第八段,主要讲述怎样找到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让人工智能安全有效地被利用。第三部分第九段是结论部分。
周老师声明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练习说英语的能力,尽量建立起说和写之间的关联,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产出能力。
整堂课分为六个环节。第一个环节导入部分用视频介绍一些人工智能的优点与缺点。第二个环节获取段落大意,以培养学生的解码能力,以获得文章的大致信息。第三个环节细读(read between the lines)主要讲解一些句子和结构,包括词,如specters。第四个环节批判性赏析主要讲解修辞格和写作技巧,让学生明白为什么新闻报道中,作者会把最重要的信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第五个环节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讨论:在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人类的位置在哪里?第六个环节是要求学生根据批判性思维讨论的内容写一篇短文。
这六个环节与授课部分的环节完全一样,具体做法也完全一样,说明周老师上课已经形成一个比较固定的模式。
从对课文意义的简介来看,周老师对各段落孤立的意义掌握得不错,但整体关系和内在逻辑的把握还不完全到位。
本篇课文的标题是Don't fear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这就意味着,全文应该是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来阐明不要害怕的理由。在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时,不能把第一段与第二至第四段合并为第一部分。第一段是引出本文要讨论的话题,即如果人工智能超过了人的智能的话,将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第二段至第四段可以看作是本文作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证明技术的进步从没有威胁过人类的生存;相反,随着技术的普及,人类社会实际上在变得更好。
第五段至第八段作为第三部分,阐述人类的理智与道德意识能够很好地提醒人们遵守技术使用的边界和限制,能够理性地将技术使用控制在有利于人类自身范围之内。另外,第八段作为一个过渡段落,阐明在这样一个人机共存的时代,人类的自制力和社会的约束力在不断追求更高的社会理想的过程中解决矛盾与冲突,并带来更好的未来。第九段总结人工智能正在发挥的积极作用与未来的前景。
从这个角度来看,本篇课文重点教学内容应该是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看问题的角度和文章的写作思路,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辨能力。
在回答评委提问环节,周老师对某些关键词的理解不是很正确,比如对social institutions的理解几乎不着边际。
从展示能力的角度来看,选手的说课在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重点的确定、教学步骤的实施都应该尽量有别于授课,但周老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另外,周老师在说课环节将绝大部分时间放在对课文意义的讲解和教学过程的解释上,却没有指出每一个环节里需要重点处理的内容。
推荐阅读